昨天看完一篇商周的文章叫做"花錢不同調 婚姻難快樂"的文章
心中只出現一個英文單字
agree!!
文內有提到大多數的人會找跟自己消費模式相反的另外一半
"有研究顯示 人們不喜歡自己的某種特質,就不會選擇同樣性質的配偶"
因為某種程度上 大多數的人是不喜歡自己的消費模式
所以喜歡花錢的人 另一半很有可能是非常小氣的!
雖然很多人說婚姻要互補
可是在面對金錢這個課題的時候
我也覺得儘量是找尋同調的另一半會比較好
這並不只是少數家庭的問題
我的爸媽並沒有感情不好或常常爭吵
夫妻難免會有小鬥嘴
可是從我開始會分辨是分對錯以來
我意識到 很多的小爭執其實跟金錢脫離不了關係
不然就是誰覺得甚麼該花 誰又覺得甚麼不值得花
這種價值關上的差異
我的父母的個性簡直就是在天秤的兩端
一個極度務實 恐懼未來 導致不太敢消費
另一個則是天性浪漫 即時享樂 重視眼前的消費
這不能去說誰對誰錯
因為大人面對問題 面對金錢的方式是由他們的生活經驗累積
而且通常到40 50歲的人
你要他們去改變一個思維模式 簡直是不可能
爸爸當了一輩子的客家人 勤儉持家的標籤黏得緊緊緊,比三秒膠還黏,你要他怎麼改?
媽媽是生意人的女兒 有錢就會花,這是她感到快樂的時刻,因為她覺得她的辛苦值得這一切,你又怎麼忍心讓他不快樂?
我相信子女的消費模式是會承襲父母
因為小時候我們從來不質疑父母
"老北老木永遠是對的!!"
所以對於父母教育的方式 不論是生活還是財富管理
我們理所當然會覺得是對的
等到長大我們開始發現有一些不對的地方
但又一直被舊有模式的牽制著
這個模式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深蒂固在我們的腦子裡
有一些的人可以察覺這個問題
所以父母很會花錢 小孩反而很會理財
但有更多數的人的可能要能要到年紀很大才發現
甚至可能一輩子都沒發現
舉例來說 這類的父母可能很容易聽信明牌 每天想著中樂透
小孩也變得很容易聽到誰誰誰說甚麼投資標的好就去投資
錢都亂丟在自己不了解的商品
這一年我有好多新冒出來人生課題
擺脫父母的金錢管理模式也是其中之一
其實這件事一直是我很害怕的事情
雖然我不見得會結婚
但在跟另一個人相處的時候
這些想法也都不時的會影響自己
也會期望對方跟自己能夠越相近越好
不然
花錢的一方看省錢的那一方 越看越痛苦
省錢的一方看花錢的那一方 則是越看越討厭
此外
在父母這座天平的兩端之間,要取得一個平衡最大的難題並不是儲蓄 (儲蓄是重要的課題 不是難題)
難題是在於改變自己對金錢的態度
還有要在這個既定的模式中跳脫
要讓自己在省的時候感受到的是滿足 而不是痛苦
在花的時候 可以既自在又享受 而不是感到罪惡
心理層面的問題很多
只能套句阿史的名言:"不管甚麼事,只要扯到人的問題就會變得很複雜"
這些都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去調整的
我不想對未來過度悲觀
過度悲觀也是我的缺點
過度悲觀讓我沒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達成一些事情
這也是我要改進的
應該要學習在每個不同的所得階段都能有良好的用錢習慣
學習很從容的看待這個問題
管理金錢 而不是被金錢控制情緒
錢少的時候 就省錢大作戰 吃路邊攤或回家自己煮也很幸福
有錢的時候 就偶而吃頓好的 才有再努力賺錢的動力
物極必反
太過度哪一方都不好 不懂得鼓勵自己也不好
至於跟另一半的金錢關係
當然不希望因為金錢而導致關係緊張
如果有確定要跟對方走長期
一切最好坦白一點好
不要太過刻意隱藏自己的消費習慣或者自己對特定東西的偏好
也希望雙方的價值觀能夠透過時間的相處找到一個平衡點
了解對方的價值觀 尊重對方的喜好
不要到未來才說"為什麼你寧願把錢花在...之類"的話
一切too late
自我充實的部分
正所謂欠的總是要還
以前不唸書 就只能現在加倍的吸收理財相關知識
小錢管的好 大錢來的時候才守得住
我只知道財富自由這件事急不得
不過這已經是我長期的人生目標之一
因為他媽的我好想即早退休阿!!阿哈哈哈阿
keep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