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部傳記的電影(走音天后&天才無限家),我發現自己滿喜歡這種真實故事改編的片子。看電影跟看小說很像,戲劇跟故事都是真實人生的翻版,從別人的例子中學習,避免犯錯。
昨天看了好朋友推薦許久的「天才無限家」,去看之前完全沒做功課所以相當驚喜,也覺得非常感人。這部片是改編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短暫又傳奇的一生。我知道印度人很聰明,但沒看這部片的話,我這個這輩子跟數學絕緣、也不懂怎麼會有人把數學當成「藝術」駑鈍的我本人,應該永遠都不會知道印度有這麼一位影響後代這麼深遠的數學家。
男主角是演「貧民百萬富翁」的男主角戴夫帕托,貧民百萬富翁也是我第一次看寶萊塢類型的電影,看的時候一部分對無不時穿插音樂唱唱跳跳感到奇妙,另一部份覺得這男主角整個也太苦命了吧。但在這部片中對他印象深刻,他的神情帶有點憂鬱但總傳達出一種很堅毅、執著的個性,在「天才無限家」中展露無疑。
拉馬努金&哈代
因為我不是那種會對事情執著、甚至到偏執、願意大量投入時間,所以能一輩子只堅持做一件事的人,總讓我感到好奇跟敬佩。在那個年代要從印度越洋到英國只為了發表自己的理論,伴隨著種族歧視嚴重及戰爭的時代背景,再加上飲食及文化的不適應,挑戰跟挫敗感比起現代來說絕對是多太多。
當你的才能不能被理解的時候,你會選擇堅持還是放棄?
我覺得這是這部片中要引導我們思考的問題,特別在一個被人徹底瞧不起、出身卑微的印度人身上來闡述這個故事,勵志的成分又高出了許多。
很喜歡這電影中對文化差異的琢磨跟對照,像是在家庭跟婚姻關係,用印度人的緊密熱情、甚至到有點黏膩,對照英國人際互動冷漠且疏離。不知道這份冷淡是出於哈代長年研究數學的務實個性,還是出自於英國濕冷的天氣。也因為哈代的這份疏離感(可能還帶有一些優越感),讓他一開始對拉馬努金的要求如同在訓練一批馬一樣的不帶感情,最初的研究過程並不是很順利。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互相磨合到後來,哈代得知拉馬努金過世那失落的神情,已經超過千言萬語,過程中哈代除了學術上的大躍進,我覺得在他學習與他人之間情感上的交流的這堂課,更是珍貴。
看起來就很嚴苛的哈代
婚姻的制度,印度的女人好辛苦。現實中拉馬努金的太太10歲就嫁給他,然後拉馬努金32歲就因病過世,因宗教關係她這輩子再也不能改嫁。不知道現實中是否像電影所表現出的夫妻感情那麼緊密,但我想就這樣想吧!讓這故事除了奮鬥、辛苦外,也增加了一些浪漫的氛圍。
信仰的對照,哈代跟拉馬努金對於信仰的態度完全是南轅北轍,哈代出身於備受宗教深深影響的印度,配上出生英國的無神論者哈代,哈代對學術的看法很實際且踏實,一個公式在被發表前需要經過不斷的證明,驗證,代表它經得起眾多的質疑。但因為拉馬努金總是像靈光乍現一般可以忽略證明的過程,直接寫出答案,這件事讓劍橋大學的教授們都相當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他好像神棍一般,一直在玩小把戲。哈代為此也一直要求拉馬努金做他最不擅長的證明,這部分讓拉馬努金很反對也很辛苦,但我覺得哈代就像是一個嚴厲的老師,他相信拉馬努金的才華,但這份才華要能夠被大家看到前,需要做足準備。
如果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你會做什麼?
哈代的心中其實對拉馬努金可以直接寫出答案的這項能力也一直很好奇,病入膏肓的拉馬努金對哈代最後的告白,對「方程式」他做了一個解釋,他說:「一個方程式對我沒有意義,除非它代表一個神的想法。」,我覺得這句話好像就是在說宇宙中沒有什麼公式或理論是「一個人」所被發明出來的,它們被神創造在那,等著有人聽到神想說的,然後去發現它。就像重力一直存在,但卻只有牛頓好像聽到神想說的,去發現研究它一樣。這解釋很美,有種在學問前人人都必須謙卑的感覺。因為這個說法,無神論者哈代在那個瞬間彷彿也可以理解並尊重了拉馬努金的信仰。騎車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著這句話「是啊!好多東西其實都已經擺在我們的眼前,只是我們總是忽視,或者不夠能力去聽懂祂想說的而已。」,這部片在看的時候真的有些很專業的地方,公式那些我是完全聽不懂,但絲毫不影響精神的傳達。
電影或多或少都會美化,其實在最後我們無法知道英國人是否完全接納了這個天才或對他的辭世感到惋惜萬分。哈代在電影最後對眾研究員說:「我很高興我跟拉馬努金及利爾伍德一起做研究。」,這句話跨越了種族及歧視,很平淡卻意義深遠的一句話,為結局劃下完美句點。
下面這部片子是最近看到的,看完會覺得真的很多歧視都是多餘的,我們都是一代一代結合的結果,每個人都集結了許多優勢,也當然有很多缺點,但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