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有兩種:一種講給親近的朋友和鄰居聽,另一種只愛在火車上講給鄰座乘客聽。這些故事是第二種:關於兒子問我而我無法回答的問題;關於我爸;關於我爸生病時我在臉中央留的鬍子;關於永遠填不滿的強烈慾望,以及那場打不完的、已成為我兒子童年風景的仗。接下來這兩百多頁,你將與我同坐火車,我將在最後一頁下車,也許此生不再相見。但我希望這七年的旅程,從我兒出生開始到我父辭世為止的這段旅程,能讓你也感動。」-艾加・凱磊

第一年從作者兒子出生的那天開始寫起....那天除了作者兒子的出生,同時在醫院外發生恐怖攻擊....這個開頭深深地引起我的好奇翻閱,如果是一個真實故事,那可真是精采可期,但我真的希望它只是一個故事,因為我不喜歡戰爭、害怕恐怖攻擊,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是。

這本書拆成了七年,七個章節,從作者的兒子出生,到作者的父親過世。書中的每一篇都很短,但在那有限的字數中,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常常翻完某頁以後,總覺得好像還藏著些什麼,心裡有種「作者應該還有話要說。」的感受,我被迫又回去重新閱讀這個章節,才又對這些故事的背後多瞭解了一點,但因為文化的落差以及自己本身知識的侷限,往往還是帶著無法深刻了解的遺憾閱讀。

書中除了用一篇篇故事帶到以色列與國際間的關係,國家內的情況、宗教、在這些關係中對孩子的教育(像是孩子三歲就在討論要不要從軍?)等等。同時因為作者自己是猶太人,也提到幾次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背景,這世界上的屠殺迫害或者攻擊彷彿是沒有停止的一天。這些實際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事情透過不同作者用書寫的方式傳遞出來,卻很常被當成是一個個故事就帶過,人類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教訓,是否還更加變本加厲?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甚麼觀點的人,對於國際情勢也了解不多,直說是井底之蛙,但當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卻讓我對猶太人的背景、以色列的歷史,都想瞭解更多。

 

樂觀或幽默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選擇

書中提到的話題是重的,但作者的筆調是輕的。看著看著會笑,但也會有點鼻酸。身在台灣的我們很難感受到那種不時遇到空襲、隨時要開戰的現實。很喜歡書中的一段,作者一家三口開車突然遇到空襲警報,整條路上的人都必須下車躲在車邊,為了安撫兒子的情緒,他們在車邊玩起「夾三明治」的遊戲,一家三口緊緊的擠在一起。這個趣味的遊戲讓孩子度過那不安的幾分鐘,淡化了那些恐懼。小孩不懂,或許到長大後孩子才可以理解在那種環境之下,要能樂觀及幽默並不真的那麼容易。也讓我想到安妮的日記中,在集中營的安妮,她不是都不了解也不是都不絕望,只是她盡力保持幽默、選擇樂觀。

 

練習思考,但不是想太多

很多事情常常淺移默化在我們生活中,太頻繁,頻繁到我們不覺得奇怪。書中有一斷講到angry birds這個遊戲,作者的母親看著孫子在玩這個遊戲,她就問孩子「為什麼要玩這個遊戲?有什麼好玩的嗎?」,孩子說「因為這些豬偷了東西,所以鳥就要攻擊他們。」。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只是個遊戲,有那麼嚴重嗎?但作者的母親提到這些鳥的行為跟自殺炸彈客有何不同?而且他們攻擊炸了豬一家人,那些家人是無辜的。不要說angry birds,其實大多數的遊戲都是如此,攻擊、殺戮不會停止,這世界教我們攻擊他人換來成功,卻沒有一個遊戲教我們和平互助,會帶來全世界共同的成功。

第一次讀這位以色列作者艾加・凱磊的做本,在書的最後他提到自己被媒體標籤為「反以色列」的作家,因為他的作品中常常有意無意間的批判了以色列這個國家。但他本人對這個稱號是有意見的,太多時候我們急著幫別人上標籤,好像就跟篩選咖啡豆一樣,一旦分類後,優劣或者立場一出來,事情就好處理多了,但有沒有可能是我們就是太容易隨便定義立場,所以簡單的事情反而被搞得很複雜?太多事情根本沒有思考過所謂的正反,並不是對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觀點,就可以輕易地套上「反」的標籤。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感受到的是作者並不是討厭以色列,甚至是對這國家有一定程度的愛,也由於有愛,對於現況及問題無法只是眼睜睜的看著,所以透過他的專長,寫作,讓這些現況可以被反映、被理解。也讓我反過來想到台灣,常常一件事情有那麼多的意見跟聲音,但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還是愛台灣的,因為真正的厭惡或討厭,是連一個言詞都是多餘的。

作者讓我知道為什麼要說故事?
因為即便現實支離破碎,人可以透過故事讓它逐漸拼湊成形,成為心中美好的樣子,這是艾加・凱磊厲害的地方。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ArabWorld/videos/624680461256072/?fref=ts

arrow
arrow

    五五二十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