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不過後來,那些曾經受過的傷,終將成為我們強壯的所在。」-海明威《戰地春夢》

身為謝哲青的粉絲,《因為尋找,所以看見》上市當天我就立刻衝到書店把它買下且迫不及待的拆封,利用等門診的時間先看了大半本,回家後又接著把後半本。其實以這種方式閱讀謝哲青的書我覺得是不太適當的,太過倉促匆忙,對比作者慢慢的行走在聖雅各這條朝聖之路,節奏上似乎有些不協調。

匆匆地讀完一次,此刻又想打開再慢慢的讀一次....這是哲青對我的魔力,讓自己願意慢下來去咀嚼,也有機會再看一下因為過度囫圇吞棗而錯失的東西。

閱讀哲青的書我都會準備一台電腦在身邊,用來查詢那些書中無不時冒出沒聽過的地名跟人名,這是一種特別的閱讀體驗。彷彿明明閱讀是為了讓自己認識或理解更多事,但卻反而更多問號了,但透過每一次搜尋的過程,覺得自己侷限的生活好像也踏出了那小小的一步。哲青在某次的廣播節目上說台灣旅行文學類的書籍太少,他想要創作的是這類型的書籍,聽到這段的時候我內心高興的喊著「我想要閱讀這類的書啊!」。台灣的書市從來不缺旅行的書,教人怎麼玩、規劃、怎麼跳脫舒適圈...等等類似主題,讀多了卻依舊覺得內心空空的,或許我想要的不只是一些旅行多好個口號,我想要的是更多故事,不管是歷史、人文、藝術甚至科學等等,一個接著一個精彩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可以對生命的啟發。

「從未真正察覺自己迷失的人,早已迷失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他無法找到自己,自然無法遇見生命的真實。」-西班牙作家奧特嘉

說來有點不好意思,聖雅各之路其實我是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在讀之前根本沒聽過這條路。讀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這是一條許多人都嚮往的且長達800公里的朝聖之路,至於為什麼不同的人分別會踏上這趟旅程,或許當100個人走上這條路,就會有100種原因,並無法將答案簡化,但之中不乏是對生活的迷惘、失去所愛、感受到無力與這世界抗衡...等原因。覺得世界上有兩類的人,一類的人是對問題或傷痛渾然不覺(也可能是不願意正視),另一類的人是不斷的往內心裡挖,不解決這個問題,人生彷彿無法前行一般,像《皮囊》裡作者所說的「生活就是張問卷,你沒有答案,它就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個問題。」思考這些問題偶爾會讓自我顯得多愁善感甚至不時的鑽牛角尖,但我還是由衷的欣賞那些當生命對你提問,你願意好好回答的人。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 已過中點,無法回頭的旅程與人生,哲青與一個比利時男孩文生的對話,對這個時代普遍青年面對的問題「因為自由,選擇太多,反而失去了焦點,無所適從。」提出討論,而這也是我當前的問題,且因為這份自由而深感到不自由,當身邊每個人都在前行的同時,好多時候我為自己的停滯不前深感憤怒且憂慮,內心茫然漸漸逐漸自我放逐跟放棄,生活找不到重心或者想要投入的熱情,甚至感覺不被世界需要,感受不到自我的力量。閱讀這本書給我的最大的啟發並不是什麼艱深的哲學問題,而是我必須認清朝聖的每個人步調皆不同,每個人各走各的,反觀生命上也是各有各的步調,時快時慢,而我總是太在乎他人勝過自己,看著遠方追趕,追不上卻累了又停了好長一段,卻始終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事,就是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或許對於世俗紛擾,那些是是非非,能不能看懂自己這件事才是這輩子最困難也必須的事。也或許我該謹記尼采這句「至少我沒聽過放棄自己的某人,最後擁有什麼不得了的幸福。」,為了獲得那份內心渴望但未對他人提起過的幸福,我應該更努力拾起「相信自己能夠且值得擁有」的信念。

其實每次在閱讀哲青的書腦中都會有個畫面,回到「旅行」這件事本身,幾百甚至幾千年前交通不如現在方便也更加的不安全,在荒蕪的路上,一個人穿著破破舊舊的衣服,杵著一根樹枝緩慢行走的景象。我常想以前的人們怎麼會開始上路?他們好早就知道「行走」或是「移動」的重要、對於未知,除了恐懼跟擔憂,對任何一個新的發現勢必是有超越現代人更多的驚喜。反觀現在或許經濟條件好了且生活便利許多,但人的內心卻反而充滿著恐懼及擔憂。跟著哲青的描述,我想像的這條路上的場景,走這條朝聖之路的人們大多是獨自一人,過程上很多時間是默默無語的,因為路途很長,無謂的言語也只是一種消耗。每個人走在一起,卻又各自漫步在自己的宇宙,每個人的頭上都有一個對畫框,只是這對話不再是跟別人,而是與自己的自問自答;跟生活一樣,我們也需要專注在自己每一個步伐,多加的思考每個階段的問題,大多時候身邊充斥著很多人,但到底也還是只有自己。30幾歲沒去過什麼地方的我,對於生活跟生命的體認都是那些瑣碎跟一成不變的日常,平淡穩定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看得很短、想得不夠深,偶爾從閱讀中得到一些啟發。但我還是深深期盼自己有那種智慧,感受生命其當下的可貴,把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走朝聖之路,勇敢且穩定一步一步的往終點前行。

讀完最後一頁,我又翻回前言看了這段話「旅行,流浪,不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或為賦新辭強說愁的藉口。有時候,離開,就是唯一的理由。」,覺得有時候反而不是在為自己想要旅行或想流浪找理由,而是太習慣給生活或者本身的懦弱找理由。綁在框架之中,因為害怕調整或擔心自己其實對於未知毫無招架之力,所以找了很多理由走不開現況,但更殘忍的是,現實中其實也前進不了,而每天苟延殘喘著。看到這我才懂,我想離開原來是不需要理由的,因為離開本身就是唯一的理由。

書中我很喜歡的幾句話:

  • 你必須要夠堅強、夠孤獨,才能抵擋外界刀刀見骨的流言蜚語,及令人驛馬心猿意馬的奉承阿諛。
  • 當一個人越是缺乏情感時,金錢這種東西就越顯重要。
  • 終有一天,你會看穿失落一代的浮誇、虛假、光鮮亮麗的背後,是聲勢虛張的色厲內荏,是對平凡的莫名恐懼。真正的生活,是跳脫錯亂荒唐的文學誇飾、勇敢走入瑣碎日常,甘於無味平淡的堅定信念。
  • 面對殘酷的人生,你我都有自己的選擇,並且以各自的堅強,挑戰著各自的現實。無論是蒙田、熟本華、尼采或者是我,都相信「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我們喜愛的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薄情的世界,繼續深情地活著」
  • 人只要活著,就會對「存在」本身產生焦慮。
  • 人之所以活得不快樂,沒有自由,不能做自己,是因為我們「錯信」了許多事,認定我們必須照某種方式生活,認為自己必須要完成某些事,與某人在一起。

 

 

arrow
arrow

    五五二十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